春江水暖鸭先知,作为一名长期身处一线的民营企业家,于海洋对国家对民营企业政策的调整,有着更为敏感,更为快速的反应,因为它关乎到企业的命运和未来预期的走势。澎湃新闻刊登的《人民日报》对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专访,《为何要常态化举办民企座谈会》。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一条新闻而已,而于海洋却从中看到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期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,民企一直被认为是国有经济的补充,是不可或缺的市场经济组成部分。但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被边缘化,经营过程中时常受到各方因素掣肘,诉求被忽视,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,已经成为束缚、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条锁链。由此,我们非常有感于海洋目光的敏锐,他在文章中捕捉的信息,让所有企业家看到了国家对民营企业制度安排的前瞻性。民营企业座谈会从不定期的应急举措转变为常态化沟通的一个平台,在于海洋看来宣示了国家对提振民营经济的决心。
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,政府到底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?这个问题在民营企业家的认知里,有着非同寻常的辨识意义。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,政府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管理意识,并有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彻底转变,残留的理念派生出来的各种管理的条条框框,如同套在企业家头上的紧箍咒,一念“咒语”就会让企业家头痛不已。于海洋在文章中告诉我们,政府由不定期的座谈会变成常态化的座谈会这一形式的变化,反映的是由“管理”向“赋能”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智慧的转变。民营企业在法制的框架内经营,可以说越是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,就越是对企业赋予更大的能量,政府的角色也自然从管理者转向了合伙人和服务员。
不能不说于海洋的解读是从民营企业家的切身感知中得来的,因此对民企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。于海洋在文中详尽地阐明了这一制度的转变给民企带来的诸多利好。认为通过定期面对面倾听一线真实的声音,政策制定者能更精准把握经济脉搏,感知市场冷暖,从而研究论证宏观政策,完善现有措施,推动解决企业诉求。由此制定的政策不再是“空中楼阁”,而是精准回应企业“痛点”与“堵点”的及时雨。这种变被动为主动服务的思路,正是构建亲情政商关系,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之举、
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,经济形势整体下行的背景下,于海洋认为民企的发展过程中,最担忧的莫过于政策波动,民企声音被忽视,而这种系统响应机制的建立,传递的一个明确的信号是,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是连续、稳定、一以贯之的。因此,于海洋文章很具代表性,他指出,这一常态化沟通平台,是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的“连接器”,政府可将国家宏观战略意图——如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、共同富裕等——更清晰地传递至企业,引导民营资本投向关键领域,同时企业也能将市场准入、融资困难、公平竞争等制度性障碍直接反馈给决策层,形成政府与市场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。
于海洋这篇文章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可以说是清晰透彻的,切实反映了广大民营企业家的心声,同时也站在民营企业有更大作为的制高点上,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家了解政府的声音和制度的转变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,民营企业家在摸准政府脉搏后,会紧紧抓住政府给民企“赋能”的有利契机,倾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,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愈加强劲的市场动力。
(牛茂杰)
作者简介:牛茂杰,本名牛懋杰。1955年生人,原沈阳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记者。撰写、采写的长篇记者调查、大型录音报道、录音短消息等荣获国家级、省级奖项30余次,发表报告文学、散文、新闻稿件30余万字,散见于《辽宁日报》《中国环境报》《沈阳日报》《沈阳晚报》《法治与文明》《今晚报》《辽宁青年》等。曾先后被市委、市政府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,被市委宣传部评委沈阳市十佳记者。
2021年创作出版长篇小说《野狼窝》。在喜马拉雅线上播出,播放量已达800多万。(文/牛茂杰)